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

《資訊分享》遇見賽德克.巴萊

近來國片票房表現亮眼,從《翻滾吧!阿信》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一直到最近的《賽德克.巴萊》,茶餘飯後的話題總繞著這幾部國片打轉。為什麼標題是《遇見賽德克.巴萊》,而不是《遇見沈佳宜》呢?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...。
發現賽德克族? 
小編因工作關係,接觸到台中市和平區和平國小的泰雅族小朋友們,這群孩子透過無界網路與師長的協助,找到了Macis實現他們的夢想!即使應屆畢業生只有9位, 也能透過「一本書一個夢」擁有自己的畢業紀念冊的夢想。日前翻閱著這群孩子的作品,發現有濃厚的原住民文化藏在其中,舉凡紋面、傳統服裝、舞蹈...等精彩影像記錄,再再都讓小編以為這些孩子與傳說中的賽德克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殊不知誤會大了!賽德克族原本被歸在泰雅族中,於2008年4月23日正式成為第十四個台灣原住民族。而泰雅族與賽德克族的共通點是「紋面」。紋面是泰雅、賽德克、太魯閣、賽夏四族共有的習俗,它是男女已經成年的能力證明與象徵。 因為這部電影,衍生出許多原住民文化的議題,小編才知道,「紋面」與「鯨面」大不同。 
「紋面」v.s「鯨面」 
台灣原住民族的「紋面」,是對祖靈與至高無上的傳統文化敬仰。不管男人、女人,都必須努力工作,遵守守護獵場、認真編織...等祖訓後,才有資格在臉上「紋」上象徵成年、榮耀的符號。而「黥面」一詞源於中國帝王文化統治體系,是統治者為防止被統治者脫逃,故在臉上刺青予以「黥面」當作懲罰。所以台灣原住民族「紋面」文化,與中國帝王文化的「黥面」是完全不同意義。台灣原住民的「紋面」代表榮耀與驕傲,中國「黥面」象徵的則是懲罰與統治者的所有權。 
因為這個誤會讓小編學到許多原住民的文化與傳統, 再看看和平國小孩子們純真的笑顏,也許就像魏德聖導演說的,「和平」是這部電影最主要的訴求,希望藉此化解台灣各族群的矛盾與衝突,提供世界用另外角度認識台灣,使社會更和平、和諧。(Vicky)